2018年8月18日 星期六

IoT物聯網也能做公益

電商發明人丁玲虹在1980年代即四處傳揚「未來是數位經濟的時代」,而且帶著手提的自動販賣機和手繪海報,向人說明「電子商店系統(TES, The eStore System)」乃是電子商業的運作:消費者拿著傳智卡來到VAM組成的電子商店(eStore),買了東西之後,自販機會列印發票,自動傳訊把錢分配傳給各利害關係人供應商、店長、稅捐單位等等,同時通知物流單位補貨。丁玲虹實現了「傳智卡及其交易讀取裝置(TRD)」、「TSCM2000(供應鏈軟體)」後,即刻進行實機研發,特別安裝「公益鍵」在機上,消費者可以依其心情按下公益鍵倘若壹仟萬個供應鍵同時按下壹塊錢,倚靠募款的非營利組織(NPO, Non-profit Organization)第一時間就有壹仟萬元的入帳,進行慈善事工不必煩惱資糧的問題,從事社會公益人士得以無虞匱乏。
電子商業」的英文「Electronic Commerce」原是1986年丁玲虹為解決失業而創業後,發現欲解決社會困境必須創造的新產業電子商店系統(TES)」。丁玲虹自1992年參加「中小企業輔導工作會議」倡議電子商業主要在商業自動化;這個新科技經濟系統早已於1994年「第二屆中小企業輔導工作會議」和1996年「第三屆中小企業輔導工作會議」提案:「以擴大商業資訊網路應用及加強研發物流技術,協助中小企業導入運用資訊化,改善商業自動化。」(丁玲虹,200172)為與現有的商業活動有所區隔,故改稱「Electronic Commerce」為「電子商務(簡稱E-CommerceE-ComEC)」,電子商務遂成為中文的一個專有名詞其中包含金流、物流、商流及資訊流,又出現了「金聯網、物聯網、商聯網、互聯網---」諸多相關的衍生性名詞。
由於深受亞洲金融風暴所苦的受害國亟欲了解「台灣為何能夠避開凶險?」接受吉隆坡APEC主辦單位邀請,丁玲虹(Linda Din)除了在大會說明「台灣BEST」之外,更在任務小組會議提案「運用TES模型促成電子商務領航計畫」,在會場中放映投影片講解其內容;專案小組會議的結論一致通過倡導電子商務的議題,並預備提交至部長會議作決議。丁玲虹以充分的知識和經驗在專案小組會議中倡議:「由APEC來當舵手引領這些會員們,推動電子商務…。」美國代表奈次(Josh Knights)先生及與會各國代表一致通過,這個「電子商務(EC)案」終於成了一個亞太經合會的議案了,推動多年的「電子商業」終於有一個「法源依據」。(丁玲虹,200175)這場專案小組會議是我國倡議型非政府組織的勝利,更是台灣在國際交流平台的重大成就,其所延伸的果效遠超過倡議者之預期。(郭立昌,201470
丁玲虹在1998APEC促成了電商法案後,1999524就到了台北市政府提案希望台灣從台北市剛峻工的捷運開始使用傳智卡,進行電商系統的初階運用;同時期望一步一腳印實現的法源依據能夠落實公益使命目標。而在《台灣第三部門與資訊社會的發展》的「創新公益捐款模式」(郭立昌,2014194-196)則對於物聯網也能做公益事工,作了以下的敘述:
創新公益捐款模式
社會企業不僅是幫助陽光族與身障人士生產食品、或日用品,而是以社會公益使命為前提創設的事業,照顧弱勢者為目的,解決社會的不平等問題為目標,更非植基於「免稅」。因為資本不當的移動帶來無限的禍害,過去農業社會由於公部門的有效掌握時代脈動,以超低的人工成本吸引外資投資台灣;但在1985年外資紛紛撤離,謂台灣的國民所得太高,沒有投資的利基,台灣社會開始嚐到資本移動的苦果。弱勢者已經不只是身障者而已,更是擴大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一群群失業者的哀鳴,導致有先驅自告奮勇,鼓吹「創業是解決失業的最佳管道」有系統地提出工具型的解決方案,才能轉化社會困境,達到繁榮富裕。《只來一半的末日》作者康斯勒說:「有人會和焦慮妥協,因為在未來世界裡,只要能夠活著就很幸運了。」台灣進入21世紀以降,擁有資訊社會最重要的智慧資產,卻因故淪落至「只要能夠活著就很幸運了」的地步。但民間非政府人士卻抱持著樂觀進取的態度,在極度的困境中,持續倡議其創新產業,以因應未來世界所需。「活著」乃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need),也是哈佛前教授李維特(Theodore Levitt, 1925-2006)指出「需要第三部門」的緣故。但第三部門常受制於資源匱乏,特別是「金錢不足」方面;因傳統的募款方式,乃「募款人-捐款人」互動的成果,倘若不成則徒勞無功。
募款機構不管是非營利組織、或是非政府組織,全都得看捐款人(包括公私部門及專業資助機構)的臉色行事;因這世界的確存在著「有錢最大」之謬思。而欠缺經費的第三部門必飽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苦,並且為了經費往往會弱化原訂的計畫。1960年代,從二戰廢墟中站立起來的國家越來越多,生產物美價廉的產品例如德國和日本的汽車、台灣的消費性用品等;美國本土的製造業者面臨成本越來越高,競爭力相對越來越弱的景況,有能力者只得選擇產業外移,以維繫其產業的生命。最現實的問題即留下失業人口。找不到工作而無收入者,社會安全制度無法保障其財產權,導致房子遭銀行沒收,遊民人數日增,造成社福型第三部門在美國困境中蓬勃發展,但募款方式至今仍是傳統模式。在國際會議檢討2008年的金融危機,結論是:「此乃源於世界史上最大的系統性管控舞弊事件。」某些享有特權者,把房貸和垃圾債券包裝出售,辜負民眾的信託,模糊了商業與犯罪、對與錯之間的界限;即使為因應危機而制訂解決的法規例如金融會計標準委員會(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在2009年裁定,公平價值計量準則(FASB Rule 157),允許「按幻想計值」(mark-to-fantasy),這違背了原本房地產價「按市價計值」(mark-to-market)的規定,也就是說,有價證券的價值是依其在市場上出售的實際價格來計值;使得「延後與修改」會計項目變得合法。但仍難於弭平危機的後遺症,粉碎了人民對政府的信心,也令大眾懷疑監管機制的可靠度。
而最令人注意的問題是:「在危機發生前後,那些監督和執法單都躲到哪兒去了?誰在替美國人民監督一切?」資訊社會有改變交易模式的好處,商業往來可以不必直接面對面接觸即可完成;卻也導致競爭激烈情況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造成大者恆大,小者難以生存的後果。台灣的非政府組織在APEC倡導的議題,卻因公私部門的漫不經心(抑或別有用心),而失去最佳時機。這道難題如欲解開,仍需優質的集體意識,誠如哲學家們把德性與智慧視為一體的兩面,既統合又平衡,才能在資訊社會化危機為轉機;斯賓諾莎說:「人心只能被靈魂之偉大征服。德性的思想產生後,才有適當的觀念。本能的驅力是危險的嚮導,易導致個人主義,而忽視整體的利益。」。受訪者因而基於普世關懷發明「傳智卡與TES」,帶至國際交流平台倡議,除了商業應用之外,建議升級散佈於世界各地兩千萬台的自動販賣機,成為使用傳智卡的VAM—中裝設「公益捐款鍵」,建立新興的公益捐款模式(如圖4-20)。
                     圖4-20  新興資通科技「公益捐款」模式   資料來源:KSI資訊中心

科技心、人文情」是民間非政府人士感動國際友人的基調,為了符合「重建全球經濟」的議題,受訪者認為:「美國的經濟復興,才能帶動全球的復甦。」特地拋磚引玉地倡議「新興資通科技公益捐款模式」,除了協助社會部門之外,因為在消費者交易完成的同時,傳訊模組即時傳送交易資訊至「ICT控制中心」,並利用TSCM管理軟體把「人民、企業、政府」當得之分傳送至各自的帳戶,設定需要的非營利組織、或非政府組織帳戶,不必挨家挨戶去募款,而是經由資通科技工具的存取能力,協助這些組織取得資源例如每個「公益捐款鍵」只捐壹美元,兩千萬鍵就有兩千萬美元(約新台幣六億元)進帳,對公益事工的推動不無小補。創新募款模式的改善同時,人人都可以成為強化第三部門的貢獻者。

參考文獻一:

丁玲虹(2001)國防雇員的女兒 丁玲虹。台中:磐虹。
作者丁玲虹擔任APEC 1998講師時根據其發明的「電子商店系統The eStore System, TES)」提案促成電子商務法案,進而在2003APEC講台上提案「全球通路-TES」贏得最佳實例政策,TES中的零件非接觸式感應傳智卡、感應式交易讀取裝置、交通工具電子付費裝置等等發明及射頻識別(RFID)則成為21世紀的必需品,啟動數位經濟時代。

參考文獻二:

郭立昌(2014)。台灣第三部門與資訊社會的發展台中:東海大學。
作者郭立昌早年創造台灣的精密工業,為APEC領袖會議代表。

相關連結---

美國發明專利
http://ldinvention.blogspot.tw/2018/04/trd.html(感應式交易讀取裝置(TRD)
http://pklctpp.blogspot.tw/2018/04/blog-post.html(台灣第三部門與資訊社會的發展)
https://hdl.handle.net/11296/4t68cw (台灣第三部門與資訊社會的發展)
http://tnews.cc/07/newscon64680.htm(黑手博士的政治啟示)
https://lindadin90.blogspot.tw/(賴來賴去很方便!)
http://tnews.cc/07/newscon86121.htm (APEC 2018高峰會之數位經濟)




[1]參閱圖4-14全球通路社會網絡分析圖。